前陣子因為說書人podcaser 瓦基 和youtuber 薑餅資 的推薦,

好久沒有買書的我(因為家裡堆了太多沒看完的書),

忍不住在網路書城下單了《點子就要秀出來》《點子就是一直來》這兩本書。

整體而言,今天介紹的這本《點子就是一直來》非常好閱讀,

雖然很快讀完,因為內容很豐富扎實,所以會想保留收藏。

也許是我與作者 奧斯汀‧克隆 同為畫畫和寫作的人,覺得自己與作者間好像距離又更近了一些,

能夠讀到經歷相似的人的著作,很多地方都深有同感!

 


以下是幾個我特別有共鳴/引發反思的部分:

畫得很爛的東西日後會有它的價值

作者舉了幾個畫家和他自己的經驗,那些當下覺得畫的很爛的草稿或塗鴉,如果保留下來,日後看都可以從中獲得一些靈感和不同的啟發。

我自己的經驗也是這樣,其實我在繪畫上比較沒有完美主義,所以畫爛的草稿我也不會立刻丟掉或是擦掉重畫,所以我的素描本上留有很多不同種類的作品:精細又完整的手繪水彩,也有比例很奇怪被畫壞的草圖。

只是有點可惜的是,我小時候畫的漫畫和美勞作品好像都被丟掉了(被我媽媽或我自己),小時候也不會拍照或掃描存檔….

無聊的時候就是創作的時候

如果生活被太多工作填滿,的確沒有辦法好好創作。

我的正職跟畫插畫無關,工時頗長,也是一個亟需腦力的工作。

往往回到家就不想動腦思考其他事情,雖然我已經盡量使用「上班前的關鍵一小時」閱讀跟做一些創作發想,但我發現這一年自己的創作量很少,因為工作讓生活無法「無聊」,放空的空檔太少。

之前在工作轉換的空檔期,是我產能最高的時候。一來是時間很多,二來是我好像可以多花一點腦力去做一些「似乎很無聊的事」。

這一點我目前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,比較有感的方法是減少滑社群網站,關掉社群通知,讓自己多一點放空時間。

就,繼續摸索中….

忘記名詞,做動詞

不要管頭銜,如果你自認自己是個畫家,那如果你想開始寫作怎麼辦?

不必太急著完成目標,多想想值得去做的事有哪些。不必太著急要成為偉大的創作者或藝術家。多想想怎樣可以成為一個從事創作的好人。

工作頭銜其實不是為了你自己,是給別人看的。讓別人煩惱他們自己的頭銜問題。必要的話,你可以把自己的名片給燒了。

以前的我,很汲汲營營地想要成為「插畫家」。

一開始覺得要靠插畫接到案子才能被稱作「插畫家」,然後努力地接到了第一個案子,也成功地交件,但我卻沒有成為「插畫家」的實感。

在日本的時候,開始經營IG,發現很多插畫家的粉絲數都上萬,自己還在幾百之間游移,覺得我好像還不夠格當個「插畫家」。而每天盯著長粉波動和按讚數,也讓自己越來越容易懷疑自己到底行不行?

直到我出了第一本手繪圖文書後,我似乎正式得到了「插畫家」、「作家」的頭銜。我的書被放在誠品書店、博客來等書城,和我心目中的真正的作家們擺在一列。出版社的編輯對我的稱呼是老師,如果對方是日本人,會用「先生せんせい」稱呼我吧?

然後,我還以插畫家的身分在台北國際插畫博覽會展出我的作品、販售明信片。

我好像成為了真正的插畫家了。

但,我卻好像不那麼在意了。

我突然有一種被稱呼成什麼都沒有關係的頓悟。我就只是一個愛畫畫的人,喜歡創作的人而已。而且我白天在廣告公司的頭銜是「噁抗」(廣告人出身的你會懂的)

題外話:我的書,是一個非常難被分類的書籍,她在每個書城的分類都不一樣,在誠品是華文創作,在博客來是日本旅遊,在金石堂好像被分類在藝術….

所謂的什麼「家」都只是人們對這個職業一個方便的稱呼而已。創作者本身不需要為了一個稱呼而侷限自己。

反正我就是在這一條路上持續做著我喜歡的事,偶爾多寫一些字,偶爾多畫一點圖,或是膩了就去寫寫廣告提案。

 

把你對某件事的喜愛轉變為痛惡的最簡單方式就是,把它變成工作

我很崇拜一種人,就是一直保持對喜愛事務的熱情的人,即使這件事成為了工作。

例如廣告公司的創意,Art可以上班做稿,下班畫自己的圖;文案上班想廣告文案,下班還會寫自己的小說去投稿。

我曾經問我一個很愛攝影的朋友會不會想轉行成為攝影師,她跟我說她很怕當了攝影師後,就再也不喜歡攝影了。

我自己也曾經在某個小公司當過內部的插畫兼設計,回想那段時光,在公司裡理所當然的畫畫真是快樂時光(也有可能是公司內部不會像一般業主修修改改),所以也許也許…我是比較幸運的人吧

硬要把接案跟創作(例如畫我的書的插圖)相比,當然是創作會更快樂一些。

如果接案的作品是讓自己和業主雙方都滿意的話,那種成就感也是很美妙的。

沒有禮物,就沒有藝術。當感覺自己好像已經喪失、或正在喪失自己的天賦時,最快恢復的方式就是走出商業市場,然後「做禮物」

不求回報跟生意往來的作品,想著對方而創作,往往會是很棒的作品。

我自己的經驗也是這樣,如果有時間或是我很珍惜的朋友、我的家人,我通常都會親自畫卡片寄給他們。

那些作品通常都會跳出以往的框架,融入我對對方的了解和想傳達的心意,因此通常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們。

你不需要有一個不凡的生活,也能創作出不凡的作品。你要創作出非凡作品所需的一切,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。開始更留心觀察。

這是我目前最卡關的問題。

從日本回到台灣,對一切事物沒有像在日本的時候那麼新奇,沒有我最喜歡的楓葉和雪景、路邊就可以看到的梅花園、繡球花。

每天在公司與住家兩點一線的生活,餐餐只求快速解決和飽足的便當和泡麵。

到底我還可以畫些什麼?紀錄些什麼?

直到我看到這本書的這一段落,我覺得自己有太多藉口了,因為我沒有很用心觀察我的生活,也沒有很主動去體驗,才會畫不出東西來。

是時候,多多走出去了。

不要被「品牌」框架,才能做出創新與實驗性的作品

自媒體興起之後,如何打造個人品牌變得很重要,行銷大師會強調要維持一定的品牌tone調,不要偏離自己的定位。

但作者提出,創作者如果太侷限在自己定下的品牌定位,就可能無法有大膽的突破,被自己畫的圈圈框住。

例如我的插畫多為手繪,多為日本的紀錄,不代表我以後就不能畫畫電繪,記錄台灣生活,或是我轉個大彎,去畫漫畫(咦?)

這樣想想,創作的路好像又更自由、更輕鬆了。

 

其他還有幾個我覺得很棒的內容,例如

透過寫日記和重讀日記更了解自己

作者寫的內容和我之前分享的三年日記本,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  很像!覺得好像遇到知己(笑)

我也覺得透過重讀日記,可以發現自己的思考脈絡和真正的興趣是什麼,很推薦一定要養成寫日記或記錄的習慣!!

做你熱愛的事+低花費=好的生活

身為一個節儉的金牛座,我相信這一點我完全ok!

 

小結

我很喜歡這系列的書,三本裡面最喜歡的是黑色封面的《點子就都是偷來的》,再來就是這一本《點子就是一直來》了。

裡面有很多金句和引起反思的想法,很適合在創作遇到瓶頸或是想要有更好的點子的時候輕鬆地翻閱,

推薦給同樣喜歡創作的你/妳。